本研究方向的特色、学术地位和意义:
一、特色
本方向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,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况,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,提高“思政课”教学的针对性。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性、发展性、差异性、主体性、活动性、保密性等原则,以及激励法、改变氛围法等方法,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,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。另一方面,在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基础上,开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怎样结合的研究,试图解决我国大学生教育中,思想工作与心理教育的“两张皮”问题。此外,同时适用于心理健康研究和思想工作研究量表的开发与编制(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子女版和父母版),使我校拥有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研究工具,具有重要的方法学意义。
二、学术地位和意义
本方向紧扣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与配合主题,探讨如何将心理健康理论与方法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,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。本方向将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内涵,拓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,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,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,造就一批新型思想政治教育骨干,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与协调发展。
今后的研究争取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:①研究大学生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调运行模式,使其在信息互通、分工协调、运行方法、操作步骤和效果评估等方面达到有效的结合;②编制原创性心理测评工具,评价和诊断大学生心理和思想方面的特点,为科研、教育和干预提供依据;③探讨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等心理学技术运用于思想教育领域;④尝试大学生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、爱国心、责任心、奉献精神、集体主义等高级心理特征的跨学科研究(表现、影响因素、评估和改变)。
三、学术带头人简介
汪一江教授: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带头人,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,在《毛泽东思想研究》、《医学与哲学》、《医学与社会》、《中国卫生事业管理》、《社会科学论坛》等杂志上发表论文70余篇,主持省级“思政课”教学课题2项,曾获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-2004年度社科优秀成果奖、安徽教学成果省级三等奖。
王先俊教授: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点、国家优秀教学团队、安徽省重点学科《中共党史》学科负责人、博士生导师。兼任全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、当代中国史学会理事,安徽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、安徽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、马克思主义学会副会长,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,是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,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。在《中共党史研究》、《党的文献》、《当代中国史研究》、《中国哲学史》、《马克思主义研究》、《党建研究》、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》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100篇,出版《邓小平与中共历史学》、《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》、《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》等著作10余部,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、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12项,曾获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、二等奖和教学优秀成果一、二等奖。
|